Member-only story
佛教實用主義的利与弊
本期慧訉的主题是有关佛教的“玄學化“。苟嘉陵兄在编輯導言中説“我在《做個喜悅的人》一書裡曾指出: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必須要能超越神秘主義與玄學化“。
嘉陵兄在本期的一文“玄學 — — 純思維的快樂” — 我己经细閲。其中我有贊同的地方,但是亦有不同意的地方。同意的是現代佛教應以清楚而落實的語言去道出佛教的根本教義,不應故弄玄虚。但是我覺得嘉陵兄沒有把握到為何佛陀反對他當時流行的玄學,為什么不去回答一些形而上學的問題。要了解佛陀的原意,就必须細察他反對時的語境(context)。其次,苟兄對玄學的概念亦有混淆之處。形而上学(Metaphysics)和神秘主義(Mysticism)其实是两回事,不能以“玄學“而籠統去談。而且印度哲学中的形而上學和神秘主義,又和中国的“玄學“完全不同。現代人説“玄學“,經常是和占卦、風水、命理等混合在一起談。總之,所有不能用理性、邏輯和科學覌点來了解的言论,都稱之為“玄學“。如此馬虎又籠统地去批评“玄學“,其实是弊多於利,只是令人更加困惑而已。最后,嘉陵兄對中国禅宗,其实亦没有深度的了解。故此他對禅宗的批评,不是基于真知卓见的!
首先,讓我们去了解形而上学和神秘主義的分别。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是用理性、邏辑推理、言语、文字和分析去了解宇宙的真实。形而上学的結論又不能与客覌經驗相違背。形而上学的分支包括本體論(Ontology)、知识論(Epistemology )、和精神哲學(Philosophy of Mind)。本體論問的问题包括什么是存在?什么是現實(Reality)?有没有至终的真实(Ultimate Reality)?有没有靈魂存在?其实佛教哲学中亦有形而上學,而且又包括在Abdidharma中去研究。例如佛教中有“無我論“(Anatta)。什么是“我“?什么是”存在“(being)? 什么是一个“人“(person)? 這些都是很基本的哲学問題。當然佛教中的思想家也要問,亦和佛教的基本教義有关。例如談四聖諦 — 苦、集、滅、道。我们可以不追究誰在“苦“,誰在“滅“嗎?形而上学又包括宇宙論,例如宇宙有没有一个開始? 有没有終结?宇宙有起因嗎?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形而上学又包括“知識論“。知识論談知识的定义和証實(proof, verification, evidence)的理論和方法。我们如何分真假?佛教經常談到真理和“聖諦“。我们如何可以確定佛教中的“真理“是真的?我们持什么標凖去驗証?可見形而上學其实是嚴謹思維很重要的一課,因为這是关乎分真偽的標準和方法。神秘主義則不同,它不是哲学。 神秘主義是不相信理性、言语和分析的能力。神秘主義是相信用直觉和神秘經驗去了解宇宙的真实。譬如有人以为可以從冥想坐禪去了解宇宙的真实,這是与哲学和科学完全不同。故此形而上學和神秘主義完全是两回事,不能以“玄學“一詞以概之。
現在讓我们談為何佛陀似乎是反对玄學。要了解這一点,我们必须回到波利聖典。在原始佛典中有談到”十四難“和“佛陀不回答的問題“。《大智度論》中記載「十四難」為:「世界及我常?世界及我無常?世界及我亦有常亦無常?世界及我亦非有常亦非無常?世界及我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亦非有邊亦非無邊?死後有神去後世?無神去後世?亦有神去亦無神去?死後亦非有神去亦非無神去後世?是身是神?身異神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