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官生活与佛教的戒律

Kenneth Leong
Apr 20, 2021

世界佛教青年會一向是以佛教的現代化作為使命,因为一般的會員皆是在家人,所以在談到佛教的戒律之際,主要是以在家人的“五戒“為中心。一提到戒律,我们崇尚自由的现代人難免有一点抗拒的心態,因为戒律和法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對个人行為的约束。然而,戒在佛教中有特殊的重要性,佛教的修行大既可分戒、定、慧三部分。嘉陵兄在本期的文章如是説:

要佛法能在現代利益更多的眾生,用現代語言闡明在家人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應屬至關重要。因為戒所講的是人的行為,是佛法修行的第一線。修行人的行為法則如果不能在人生裡落實,所謂的修行是不會有生命力的。

我很認同嘉陵兄之所言,修行人如果缺乏了戒,修的生命亦即失去生命力。再切實一点而言,戒在修行生活中的角色有三:(1)道德的實踐,(2)作为修行人的保护,(3)作为修行人的自律(discipline)原則。我又認為戒律和八正道,其实是異曲同工的。戒是從負面去看修行,而八正道則是以正面去看修行(如正業、正語、正命、正思维)。從反正两面去看一个問題,我们的了解會比较完備。五戒中的不殺生、不偷盗和不飲酒,似乎都沒有什么令人費解的地方。但是不邪淫和不妄語戒,意思比较含糊,是有澄清的必要。苟嘉陵兄在本期中的一文就是以“不邪淫“戒作為討論的中心,而我這一篇文章亦將會作一个回應,又從第三戒延展談到在家眾和出家眾的关系。一般宗教人士,對性的問題比较敏感,亦容易導致內心的矛盾。因为大部分的主流宗教中,似乎都有一个普遍的理念,就是感官生活和修行是勢不两立的,無論是佛教界或是基督教界都如是。如果這說法是對的話,則修行者就必须作一个困难的選擇。在修行和感官生活之間,只可選擇其一!而我们在此事上的立场,相信又必定對弘法和佛教的未来有重大的影响。筆者就曾在就教的中學設立一个初級的禅學班,我的上司就有如此的疑问:“佛教似乎是認為情欲是致苦的。若然如此,年轻人會對禅修有興趣嗎?”

嘉陵兄對不邪淫戒的了解和評註,我是基本上是支持和認同的。但我想提出如下幾点再深入討論:

1. 邪淫戒的定义:在原始佛教中,在家人的不邪淫戒很簡單,也很實際。何謂“邪淫“?嘉陵兄文中説:“就是不可和不適當的對象(即他人配偶,與被守護的未成年者)發生性行為,也不可用暴力或威勢以達到目的。但除此之外,兩個成年人間自願(Consensual)的性行為並沒有違反在家五戒。“ 這个我是極赞同的。羅候羅比丘的“佛陀的啟示“一書中有説到五戒,第三戒只是以“通姦“(adultery)一詞以蓋之。嘉陵兄提示我们不要随便將“不邪淫“的含义擴大。嘉陵兄認為這一戒的重点是不要有侵犯性或暴力性的行为,我们不該以道德主义(Moralist)的標凖將“不邪淫“的定义作無限制的延伸…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