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佛教中的《智》、《信》、與《執著》

Kenneth Leong
Oct 23, 2022

--

梁兆康

本期慧訊的主題,是探討佛教中的《智》與《信》之間的關係。 《信仰》(faith)一向是筆者很有興趣的題目,並且自從少年時代已經開始研究了,又曾在1995著書和大家分享研究的結果,稍後會再詳細討論。 根據筆者個人的經驗,中國民間的《普羅佛教》(popular Buddhism), 一向都是以《信》(beliefs)為中心。然而,中國社會中亦確實有士大夫、智識份子、高僧和學者的《學院佛教》(Scholastic Buddhism),是和《普羅佛教》有大不同,《學院佛教》是以《智慧》和專業的學術研究為重。有關《信》在佛教中的地位,嘉陵兄在本期一篇名為【五根與五力】的文章中,巳經發表了他自己的見地,現在引用如下:

「切莫以為原始佛教裡沒有信,或不注重信。因為事實是信不但和慧沒有矛盾,而且可以幫助人通向慧。中國佛教後來的發展也許存在太偏重信的現象,或者有人把原本的信變成了盲信與迷信。但這些都不是原本佛教裡信的本義。」

我很同意嘉陵兄這個說法,我自己亦身為教師和教授。如果學生和家長們對我沒有信心,試問我如何能實行教導的任務呢?故此任何的教育過程,必須要基於對老師的信心。然而,佛教中的《信》是和一般有神教的《信》是截然不同的,而且和中國民間的通俗信仰更有天淵之別。但是一般人不明瞭這分別,這也是由於翻譯不當的問題。佛陀有關《信》的用詞,是巴利文中的Saddha, 在中文或英文中其實是沒有適當的翻譯。 羅侯羅比丘在著作【佛陀的啟示】一書中,就有如下的説明:

『幾乎所有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 — — 毋寧說是盲信 — — 上的。但是在佛教裡,重點卻在「見」、知與瞭解上,而不在信(相信)上。巴利文佛典裡有一個字 saddha (梵文作śrāddha),一般都譯作「信」或「相信」。但是 saddha 不是單純的「信」,而是由確知而生之堅心。只是在通俗佛教以及在經典中的一般用法方面來說, saddha 確含有若干「信」的成份。那是只對佛、法、僧的虔敬而言的。』

故此,佛教中的《信》和其他宗教的《信》最大不同的地方,就是佛教中的《信》是建立在《洞見》(insight)和《真知灼見》之上。正所謂「信、解、行、証」,開頭的《信》是對佛陀和佛法有信心,但是這初步的信心是不足夠的,之後還要對佛法有真正的了解,之後還要有實踐。通過了《解》和《行》的工夫,最後才能到達《証》的地步,這方可言《真知灼見》。故此佛教有言《証果》,而神教和民間通俗信仰,頂多只可言《信果》而已。而佛教最重視的就是這個《見》,這亦可算是印度哲學的優良傳統。印度的哲學,不鼓勵人隨便去相信什麼,一切都要小心驗証。若到了《見》的地步,根本就無需再談《信》了。中國民間有所謂《信佛》,似乎和信基督教或道教沒有大不同。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了解,佛不是去《信》的。在加拉瑪經(Kalama…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