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佛系青年与東方文化的復甦
梁兆康
本期慧訉的主题 — “佛教應如何面对人類新世代“,是極值得我们佛教現代化的工作者关注的。一般而言,佛教界明顕地呈现老化現象。我有一位好友是當地佛教一大寺廟的董事。他就曾跟我説现時董事局的成員,平均年龄超过六十五歳。如果這狀况没有改变,試問佛教還有什么前境可言?
跟據2015年美国Pew Foundation 的調查,全球佛教徒的人数將會在2030年後開始下降。這預測是全基於人口统计(demographics)的大趨势。雖然全球人口預計將會大量增長,但佛教徒的人口却由于教内成員的年龄偏高,而且生育率(fertility)又偏低,故此与其他宗教比较下,世界佛教徒人数的百份率展望將會下降。相對而言,回教徒和基督教徒的百份率將會有增長。尤其是回教,其教徒比较年轻,生育率又偏高,故此將會有最大幅的增长率。
然而,佛教和其他東方宗教在歐美国家的影响力,在最近二十年中,確實是在急速地增長中。我是一个在職的教師,每天出入美国公立學校的教室。我清楚知道佛教和印度教的修行法(如静坐、俞伽、和Mindfulness practices),在美国教育糸统中普受欢迎和接受。雖然公立學校不能有正式的宗教教育,但是美国學生從小接受到這些東方宗教修行的薫陶,或多或少都會受其影响。當然,受其影响的學生不會被歸入“佛教徒“的統計數子中,但是我们也無須太著意這“佛教徒“的名堂。總之,東方文化的影响確實是在歐美每天增廣,而受影响者又包括白人、黑人、猶太人、西裔人(Latinos)等等。故此,受佛教教育薫陶的人,在種族上和地区流布上,已经極其多元化了。故此我们展望佛教的將來,必須了解東方文化,其实已经進入歐美社會的主流了。有不少西方人,雖然没有自稱是佛教徒,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其实已经深受東方文化所影响。二十一世纪是東西方文化互相溶合的時代。例如天主教的Richard Rohr神父,對佛教印度教的不二(Non-duality)哲学有深入的了解,甚至已將佛教的覌念逐漸應用到基督教的神學和修行中。此外,例如我本人早在九零年代出版【耶稣也說禪】一書,討論耶稣言教和禅宗思想的共通点,在民间和宗教界颇受歡迎。我们可以説,宗教和宗教間的界線,已经逐渐变得模糊了。在這个新時代,除了原教旨主義者(fundamentalists)例外,可以説是甚少有純基督教徒、純佛教徒等等。事實上,西方社会是不斷在吸收東方文化的精华。無論是在文學上、藝術上、大眾文化上、政治上都如此。六零年代民權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得博士,就是受到印度非暴力運動(Nonviolent Resistance Movement)先驅甘地先生所影响。而甘地本人的政治覌,又是深受印度教的反暴力思想影响。同时,六零年代美国民間又因當時的越戰,不少年青人要服兵役,其中死傷很多。故此引起反戰的情绪,又形成了如嬉皮仕般抗議政府和主流社会的反文化(counterculture)。 這種反主流、反政府、反戰争和暴力的嬉皮仕思潮,其实亦是受東方文化所影响。中国的老莊思想和古印度的沙门運動,其实都是反映對主流文化的不滿,年青人不想“同流合污“,要自找合理的生活方式。
故此,東方文化其实早巳各種形式渗入了西方社会。但在傳统的佛教国家,如中国、日本、韓国、台湾和香港等東亞地區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