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厭離心与佛法現代化

Kenneth Leong
6 min readDec 11, 2019

--

梁兆康

本期慧訉的主题是基于慧聰法師的來函。慧聰法師提議我们法友深入佛法中的“厭離心”。尤其是“厭離心“与“出離心“究竟是否有不同呢?

我認為這是佛教現代化中極重要的題目。因为無論是“厭離“或“出離“,如果我们修行人不清楚要厭些什么或要出離些什么,所謂“修行“就很容易變成了厭世主義或者出世主義,而遠離佛陀的本懷了。”厭“本身就有一些負面意味,我们修行人要特别留心。佛教中説的“三毒“有貪、嗔、癡。一般學佛人對“貪“都会有一定的了解,“貪“与執着有密切的关系。”貪“的梵語是Raga, 是指一切欲望上的執着,如物欲、淫欲等等。但是什么是“嗔“呢?“嗔“不單是包括怒意和怨恨。“嗔“的梵文是Dvesha, 意義是包括了憎恨(hate)和厭惡(aversion)。故此厭惡感亦是三毒中之一毒。“貪“和“嗔“,一个是吸引,另一个是抗拒,其实是一体的两面而已。如果一个修行人用厭惡心去取代以往的執着,這只是由一个極端走到另一个極端而已!真正離執的修行,是要超脱两邊的極端,去找一个心靈的平衡的。如果説修行是“出離“,那出離是突破那二邊的囚牢,而不是以另一執着去取代现有的执着。如果一个修行人遠離世間欲樂的執著,却致力追求禪樂,這仍然是停留在執着中哩!

當然,佛教中分北傳南傳,就算是大乘佛法中,亦有四萬八千種法门。在這林林種種的宗派和法门中,我们如何能對此事求一个共識,得到一个统一的了解呢?在佛教歷史上,亦有不少門派上的衝突。在常人的心目中,和自己相同的了解就必然是佛説,和自己不同的見解就必然是魔説。如是我们佛教圈子中就有大乘小乘之爭,又有密教顯教之争。单是禅宗中就有南傳北傳的斗争。关于“厭離心“在修行中的角色,我们能有个一致的認同嗎?

修行方法的名相很多,很今人困惑。慧聰法師就問及“厭離心“与“出離心”之别。我認為与其去翻査佛教參考書,不如去反省佛陀在世時的落實教導。佛教徒如果要有一个共識,就必先回顧原始佛教和根本佛教。而去了解歴史上的佛陀究竟教了些什么,最佳的參考書就是羅侯羅尊者的“佛陀的啟示“一書。説到最根本的佛教修行,一定離不開佛教獨特的静坐法(Buddhist meditation)。説到静坐,我们自然會聯想到一般常见的“坐禅“或盤腿静坐。然而,在“佛陀的啟示“一書中,羅候羅尊者就有小心也說明其实meditation這一字太籠统太含糊,最好的用詞是Bhavana。Bhavava一字,顧法嚴師兄譯作“心靈的培養“。羅候羅尊者的原文譯“Bhavana”為“mental culture”。我認為譯作“覺的文化“是比較貼切。因为文化遠超過一時的培养。

什么是“文化“?中国人有中国人的文化,印度人亦有印度人的文化。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是經過數千年培养出来的産品,不是一年半载之可以形成。一種行为如是從文化而來,我们就可以不加思索自自然然地行出來,英語中有句话就是“auto pilot”。佛陀説Bhavana, 就是要佛法修行變成我们的生活習慣,“覺的文化“巳進入潛意識中!無須要着意何時出定入定,在生常生活中做平常事 — 饮茶、閒談、做菜等等,無一事不是培养覺性,實習内覌,引发内明(insight)的好機會。正所谓行住坐臥,無一不是禪。這就是佛陀心目中最基本的修行。因为修是隨時隨地的修,故此無須離世出世而修。修行人的厭世或避世,其实是因为對佛陀最基本的教導缺乏了解。九零年代我還是在Wall Street 工作,我就曾説市場亦即道場。一个有修行的人心境平和,面对股市的大起大跌,不贪亦不慌,能够一心不亂。這其实是成功投资的秘诀。故此修行是無須遠離人群和俗世的。反之,能在七情六欲中修覺性,這修行更加落實。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