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如何了解佛教四果
有些人學佛,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進境如果?而學佛的進程有沒有客觀的標準?筆者認為這些都是極合理的問題。故此希望籍此機會和大家討論。佛教中的確是有果位之說,然而果位的內容及斷定果位的標準,卻甚少有在佛教圈子中探討。筆者認為這是極可惜的事。嘉陵兄在本期第一篇文章有作如下的評論:
『我的看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果位的施設本來就是方便教說,也就是「世俗諦」。目的是鼓勵當時的聖弟子們精進向道。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的完整稱法,應是「沙門四果」,是佛陀針對當時的當機者(大都是比丘)所立的方便。這個施設在當時是有效而可以成立的,能讓人依此精進體悟正法。但在不同的時空環境裡,這個施設就不見得一定適用了。』
按筆者的見解,早期佛教是以輪廻和湼槃對立。而當時的佛教對果位的了解,確實是以修行者再要多少次轉廻方可逃離三界六道,永遠不回到《生死》的循環。筆者極同意嘉陵兄以《二諦》來了解果位之說和其他有關《三界》和《六道輪迴》的言論。這些說法乃當時印度人的共識,我們可以將其歸入《世俗諦》去了解。印度大哲學家龍樹曾說:「所有的哲學都是心智虛構,沒有-種教義可以讓人進入事物的真正本質。」
然而,有關果位的言說,是否完全沒有現代意義呢?筆者認為不然。上座部有關果位的討論,其精要之處是每一果都以修行人能克服那一種《結》(煩惱、枷鎖)有關。故此我們修行佛法到了甚麼地步,是可以以能克服那一種《結》去𧗾量。目的不是去以自己的果位去炫耀他人,標榜自己,而是去了解自己有何進境。筆者認為每一個修行人的果位,應該是私人之事,不是公開的資料。若然有人胡亂宣稱自己已到那一果位,那是自欺欺人的作為,簡直是毫無意義的。
1. 預流果(Stream-entry):修行者首次直接體驗到無我性和緣起性,證得預流果位。這是修行者徹底理解佛法真理的開始,並且對煩惱和無明有了深刻的洞察。修行者只需要再度生死輪迴七個有情世界,最多只要七次的輪迴,即可證得阿羅漢果位。
2. 一來果(Once-returner):修行者在預流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修行,減少了欲望和貪著的程度,並且有能力在最多一次的生死輪迴中返回人間,解脫六道輪迴,證得一來果位。
3. 不還果(Non-returner):修行者在一來果的基礎上繼續修行,完全消除了貪欲和瞋恚的根本煩惱。他們不再需要返回人間進行輪迴,而是在當前生命的結束後,進入非人間的善趣,證得不還果位。
4. 阿羅漢果(Arhat):阿羅漢果是最高的果位,表示修行者完全超越生死輪迴,達到無上的解脫。阿羅漢已經完全擺脫了一切煩惱和無明,達到了無我、空性和解脫的最高境界。
我讀過Nanamoli和Bodhi的《中阿含經》(2001),其中有對四果有更詳細的描述。我根據那本書創建了以下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