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Kenneth Leong
Jul 18, 2022

--

法念處:深覌《民主價值》的內容

梁兆康

世界佛教青年會自九零年中就致力提倡四念處的修行。 佛陀在念處經中説正念的修行有四方面:(1)身,(2)受(感受),(3)心(citta, 即心境狀態),(4)法(dharma, mental objects, 指任何腦海中可以形成的對象)。 自九零年以來,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內覌禪】中心不計其數。一般的佛教徒很多都曾經參加內覌禪的短修,相信對身、受、和心的內觀,多少都有一些體驗。然而,有關《法念處》的內容和實修,似乎很少人是有所體會。這不但是很可惜,實在也是修行者個人上及社會上的一種危機。因為如果一般人對法念處的重要性缺乏了解和實修,這會導致世間缺乏社會醒覺和政治醒覺。沒有如此醒覺的人們,容易受別人誤導、愚弄和煽動,造成種種社會問題,而國際間的衝突亦會由此增加,甚至世界大戰的成數亦隨而上升,這是極可憂的現象。

甚麼是《法念處》? 一般人的概念很模糊,故此我們必須先澄清。這一個《法》,英文就叫”mental object”。舉凡頭腦可以想到的東西,都可以謂之《法》。故此,理念是《法》的一種,理論亦是《法》的一種。另外,宗教理想、道德價值、政治觀、世界觀,全都屬於《法》的範圍。由此看來,無論是《自由》,《民主》或是《人權》,都是概念,都是價值覌,都可作為《法念處》的內覌對象。

《法念處》的內覌和思想有甚麼不同?基本上的不同,是《想》和《覌》的分別。《覌》就是覌察(observation),和《思考》是不同的事情。據筆者的了解,思想是一種有目的(goal-oriented)的心理加工(mental processing),主要是去解決問題。 思想的內容包括分析、判斷、評估、和尋找答案。而內覌則不同。它的主要作用是覺知(Awareness), 不是去解決問題,亦不是去作價值評判, 只是去注意,去冷靜覌察,暫不置評,亦暫時放下個人的價值覌。例如如果《法》的內容有自相矛盾,我們要有所知曉。又如果我們的生命,完全被一個特殊的價值(如《自由》,或《民主》)去支配,我們更加要有所覺知。先不談它的好與壞,先去留心觀察。

《法》往往是我們的《終極價值》。人是有情感的動物,而人的情感,往往是被他的宗教觀、政治觀和道德觀去支配。故此人為了自己的宗教、國家或道德價值,願意去《犧牲小我,完成大我》者大不乏人。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心中最仰慕的《法》沒有清楚明確的了解,這其實是極之可怕的。很多人認為如《自由》或《民主》這一類的《法》是至高無上的,是值得犧牲自己的生命去維護的。在西方國家,《自由》和《民主》已經被神化和偶像化了!愈是被神化了的東西,我們愈是要去留心,愈必須有所省覺。故此《民主價值》實在是法念處的好題材。我們可以問問自己如下幾個問題:(1)甚麼才是真正的《民主》? (2)有自由選舉就算是《民主》嗎?如果選民教育程度低,又被政治宣傳愚弄和誤導,那麼他們的投票有真正的意義嗎? (3)民主精神,可以以不同的形式去表達嗎?我們中國人是否必須跟隨西方世界的《民主》模式,或是可以自立有中國色彩,又適應中國社會特點的《民主》模式? (4)當《民主價值》被政客捧上神枱之後,是否可以用作愚民惑眾的工具,甚至是用來將他人丑化和妖魔化,又能將殘暴的戰爭合理化?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