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無我世界中的十二因緣
梁兆康
最近拜讀嘉陵兄的【緣起是希望】一文,我就感到他對佛教的主要問題很有了解, 這些問題正是佛教現代化的當務之急。我們可以簡單地列出中國佛教現代化的要項:
1. 改變佛教傳統以來的「灰色形象」和消極的世界觀
2. 改變中國佛教的厭世和出世態度,轉化為積極入世
3. 改變佛教固有的「不再投胎」思想
筆者經常在報章上看到佛教人仕護教的聲音,說佛教在社會中的「灰色形象」是由於世人的誤解。但是嘉陵兄能夠大膽直言, 他説:
但佛教徒能責怪別人有此誤解嗎?我看是因為整體佛教的確給了別人一種錯誤的「出世印象」,這種誤解才會存在。儘管「出世」的真實義理只是超越世俗,但佛教裡諸如「無作、無相、無願」等詞語,確是容易讓人產生誤會。無論把它們解釋地再為圓融,想要扭轉這種錯誤印象恐怕會是有難度的。
在這一方面,我是完全同意嘉陵兄的看法的。筆者也是一個在中國傳統社會中長大的人。自己年青時常看到報章上說某某知名人仕,因為情塲或商塲失敗,所以「看破紅塵」出家去了。就連中國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魯智深,也是因為犯了事,所以要到寺院去做和尚的。【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又如何? 不也是闖了禍要進入佛門嗎? 故此中國佛教的負面形象,如果說是由於世人誤解,這是自欺欺人。是沒有勇氣去承認教內的真正問題。真正的問題沒有誠實地承認,佛教的前景將是可悲的。
其實佛教中的消極厭世態度,是有一定的歷史和社會因素的。而且這些因素是早於佛陀,早在公元前七世紀的沙門運動巳有存在,佛教只是承繼了這一個傳統而己。尤其是《輪迴》之說和《不再投胎》思想,都是沙門運動的文化包袱。故此在阿含經中,當一個阿羅漢成道時,就有四句如下的偈語:
諸漏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什麼是《不受後有》?這就是以為《涅槃》是與世間完全不同的境界,就是逃離《輪迴》了!從此可見,當時的修行人最終的目的就是逃避輪迴之苦,他們的心聲,簡單言之,就是“Get me out of here!” 這就是沙門心態的最佳寫照。一般而言,無論是原始佛教、早期佛教、或是南傳佛教,都是以此為典型的。當然,佛教中亦有積極入世思想,但是這入世思想只有在大乘佛教的菩薩道方可見到。而且並不普遍,中國的佛教雖然掛名是大乘胸襟,實質上是小乘心態。大致上,佛教思想有兩股巨流,一為《解脫道》,另一為《菩蕯道》。大乘菩蕯道思想,我們可在地藏菩薩的本願見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如果我們要問,歷史上的佛陀,究竟是持什麼人生態度? 這是很難斷定,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阿含經是以《解脫道》為主,而北傳的大乘經典,有一些是以《菩薩道》為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