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無明實性即佛性

Kenneth Leong
8 min readAug 17, 2020

--

梁兆康

中国禪宗永嘉大师的證道歌的開首如是説:

“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

幻化空身即法身”

為何無明實性即佛性? 這問題可以作为一个公案去參!

本期慧訉的主题是由鄭健兄题議,他希望我们能一同探讨“無明“的內涵。在我的印象中,中国傳統的佛教圈子,其实對“無明“是沒有深入的討論和了解。而“無明“的反面就是悟,但是中国佛教界對“開悟“也像是視乎一種避談的忌諱。如是,两个佛教中可算是最中心的思想,在一般佛教徒心目中極其含糊!我認為這一个現象是既可笑又可悲的!

為何中国對“無明“是如此缺乏了解?我認為有两个主要原因:(1)中国佛教徒普遍將婆羅门教認作“外道“,故此没有虛心地或認真地去學習婆羅门教中的智慧。這種態度其实是不合理性的。雖然佛教和婆羅门教在教義上有重要的分歧,但是佛陀畢竟是由婆羅門的文化傳統演變出来,而且佛教和印度教在其悠久的歷史中互相影响,不单印度教在變,佛教亦不停地在變,這就是佛陀所說的無常和無我。故此要深入了解佛教,最好是對婆羅门教的教义和智慧有一些了解。尤其是“無明“這名詞,其实一是佛教借用婆羅门教的Avidya一詞,其中涵義很深,很值得去探討。二是南傳佛教和早期佛教有所謂“阿毘逹磨“(Abhidhamma),亦即佛教中的心理學,在南傳佛教中極為著重,但在中国佛教却似乎無人問津。Abhidhamma對無明、十二因缘和五蕴等等有精深的分析。我们中国佛教若輕視Abhidhamma,則我们對“無明“只能有極膚淺的了解,也會是修行上的障碍。

平心而论,中国民間的佛教經常出现的问题是學佛人對經典和佛教教義,基本上是不求甚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一般佛教徒的教育程度不高, 而且中国的民间佛教是以淨土宗為主要法門,而淨土宗的修行是老實念佛,希望籍着阿彌陀佛的願力,能在死後往生西方淨土,在淨土中再修。故此淨土宗的修行人根本沒有想過今生即能悟道,其學佛中不求甚解的態度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我们佛青會的同修多的是知识份子,文化程度偏高,而且修净土的人較少。我们的會友有修禪的,有修西藏密宗的,亦有修四念處的。雖然走的路子不同,但我们都認同原始佛教的精神,也認同三法印為佛教的標準。而原始佛教的根本精神,就是不去盲信瞎修,也不盲從權威。凡事都求考證和了解,不是不求甚解。作為一个以佛教現代化為使命的學佛團体,我们有必要去推行佛教教育的現代化、理性化、科学化和明確化。不是去玄學化和神秘化!

佛教中的無明,不是指一般的無知,而是指“根本無明“,是不理解根本的真实。其实佛教的中心思想,離不開縁起性空。故此”根本無明“的內容是沒有深切了解緣起,亦對“三法印“没有真知灼見,尤其是沒有真的見到“無我“,亦即不了解世間上是沒有獨立存在的个体。一般人總是以為有一个自我,亦有一个“靈魂”。這都屬於“我執“,而“我執“也是煩惱之本,是不能得解脱自在的原因。佛說…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