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疑是一種美德

Kenneth Leong
4 min readDec 11, 2019

--

梁兆康

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聖經中的詩篇有言:“耶和華是我的磐石、我的堡壘、我的救主“。然而佛陀没有自稱爲神或救主。佛陀將自己的言教比喻為木筏。没有人會在渡江之后仍然執著木筏的。在金剛經中又更強調佛法亦不可執著。故有“法尚可捨,何况非法“之說。故此佛的言教,不可當作是究竟的真理,只是因時、因地、因人而發揮其“能渡”的效用。

如果我们將佛教當作是一个宗教,則佛教可以說是一切世界宗教中唯一將懷疑認作是一種美德的宗教。佛陀没有鼓勵人去盲從信服宗教中的權威標誌。我们甚至可以説,佛陀根本是否定世間一切的固有權威。要了解這一点,我们必须细讀阿含经中的加拉瑪(Kalama)經。佛在世時,巳經有不少的宗教師,各逞其說。故此令人眼花撩乱,不知那一个説法方為正確。而當時的加拉瑪人,知道佛陀是有極高的智慧,故此懇請佛陀為他们息疑。佛陀就针对這一个現實的问题,為加拉瑪人開設了一个至今仍然適用的批判性思维的架構。此架構有如下要点。

1. 不依靠耳熟之説(重覆又重覆的不一定是真)

2. 不依靠傳统

3. 不依靠傳聞(Rumors)

4. 不依靠經典

5. 不依靠揣測(Surmise)

6. 不依靠名言或多人信服的假定(Axioms)

7. 不依靠華而不實的推理 (Specious Reasoning)

8. 不依靠偏見 (bias)

9. 不依靠他人的声誉或權威

10. 不依靠對自己老師的敬仰

這一个架構,就是修行人獨立思想的原则。换句话说,就是一切都可誠實地質疑。佛設立了這一个架構,其实是史無前例,是保障佛教修行人自由思想的“憲法”和Bill of Rights。亦是去破除迷信的工具。在佛教中,懷疑不是一種罪過,而是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基础。

本文的題目為“疑是一種美德“。這一个說法相信必定有人提出異議。嘉陵兄的文章亦有提到,疑是“五蓋“的一種,為何能算是“美德“呢“? 其实道理亦很简单。為何我们會懷疑呢?修行人的疑,只因是未悟和没有了解。故此“疑“和“未悟“,其实是两面一体的,是同一现象而已。然而,疑的好處是它能引導我们去深入探讨。正如食物如果腐壞了,就必然發臭。我们如果能追究臭味的起源,就能找到問題之所在。反之,若然我们没有發覺有臭味,就不能早早處理問題。故此“疑“不是不悟之因,而是“不悟“的表徴。中国禅宗有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就是這個道理。“疑“可算是一種修行的標記,是可以指導我们在何处下功夫的。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