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第一聖諦的再思

Kenneth Leong
Feb 7, 2021

--

梁兆康

四聖諦是原始佛教的主要内容。然而,在中國佛教圈子中,似乎很少人有深入的了解,而且誤解尤多。中国佛教徒對四聖諦的缺乏認知,相信多是因为傳统的中国佛教是北傳而非南傳,有不少佛友以為南傳的東西是“小乘“,故此存有一種輕視心態。筆者本身亦是以大乘佛教作起点,但是研究原始佛教已有約三十載。筆者認為無論是大乘、小乘或是金剛乘,了解四聖諦是一个學佛人所必經之路,實在是解脱必經之路。排除對四聖諦的誤解,應該是佛教現代化的急務!今天,讓我们好好地探討。

幾天前我收到了嘉陵兄為這主題的撰文,開首是如是說:“有老友說人生是苦。並指出不只他如此說,而是從佛陀以來幾乎所有教佛法的人,都如此說。“ 嘉陵兄不贊同“人生是苦“這个説法,他說:“我聽了就表示並不同意,並以為這種說法正是佛法未能為大多數人類親近的原因。因為他們當然會因此而感覺佛法很灰色。我以為佛法宏教者如果不能對此論述深思而調整,再多的「解釋」都會是事倍功半。“

我很了解嘉陵兄的心情。我和他有數十年的交情,我们對佛教的討論亦有如此悠久的歷史。佛教是否實在是很“灰色“,這事情是見仁見智,視乎我们從那一个角度去看佛教。而且“佛教“這名詞也很籠統。究竟我们指的是民间佛教,原始佛教,大乘佛教,或是學者和哲学家心目中的佛教?其实都差異很大。其次,又有地理上的不同,例如有中国和東亞洲的傳統佛教,南亞洲的佛教和現代西方佛教,不能一言以蓋之。如果我们從傳統中国佛教歷史來看,尤其是民间佛教,的確是出世思想很濃,故此中国有“遁入空门“,“看破红尘“這些成語。而且在早期印度佛教聖典中,又有所謂阿羅漢悟後的四句偈:

諸漏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雜阿含经)

為什么說”不受後有“?因为佛陀時代的修行人相信“生死輪迴“和“涅槃”是两種全然不同的境界。故此一个證得阿羅漢果的人,死後不會重回充满煩惱的生死輪轉,而是永远地脱離苦海。這就是原始佛教的出世思想,是當時人對“涅槃“的了解。在這方面,嘉陵兄和我都有一个共識,就是這說法屬于“俗諦“,是印度民間的普遍了解。我又曾指出這說法的基本問題,就是它与佛陀的“無我“說法有衝突。既然佛説“無我“又無靈魂,那么在輪轉的究竟是什么東西?這是很難自圓其説的。佛教學者,包括了“佛陀的啟示“的作者羅候羅尊者,其实都了解這思想的謬誤。再者,公元六世纪的南傳佛教哲学家覺音(Buddhaghosa)亦曾在其著作“清净之道“中如是說:

有行动,却無行动者。

亦無受行动果報者。

只有現象在流轉 —

除此外别無正見。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