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親密关系与菩萨道
梁兆康
記得大約是一年前,我们世界佛教青年會在冬季有一个聚会。那天到會的人比较多,有两位女性佛友是來自纽约華埠,她们是持獨身主义的在家人。佛青會的一貫使命,就是從深观缘起,又回歸佛陀本懷,去推動佛教的现代化。故此我们在會上談到佛教現代化的幾个要項,其中一个要項就是有关修行人的情欲生活。有很多佛教徒以為若要修行必须斷欲。甚至有不少學佛的夫妻,因为要修行而分手。其实這一个題目我在九零年代已经曾在佛青會中發表了一糸列的文章及演説,我的基本立塲是男女間的親密关系,不但不會影响修行,親密关系和家庭生活反而是修行的好途径。要明白這一点,我们必先要對菩萨道有深切的了解。當天會上的两位來自華埠的女士,就是誤以為親密关系是修行的障碍,故此决定獨身的。
有关親密关系的逃避,據筆者的覌察,在中國佛教中是有很長遠的歷史。中国有一句成語,是“慧劍斫情絲”。意味着無論是在家或出家,如果我们要修智慧,去離苦得樂,就必须要遠離男女关系。另外又有一个普遍的佛教覌念,就是以為執着是苦的根源。而男女間的親密关系,一般人都認為是一大執著,故此修行人必须免談。但是持這覌点的人,没有考慮到就算是在佛教圈子中,畢竟出家人只是極少數。一般人都有配偶有家庭和兒女,家庭是社会的基本,而家庭的建立是基于两性关系。一个社会的安穩和健全,是基于家庭的稳定,而家庭的穩定,又基于良好的男女关系。没有安穏的家庭,我们從何去養育小孩?由此可见對两性关糸的抗拒,其实是既不合人情又不合乎社会實際。印度的出家思想,是起源于大约是公元前六世纪的沙门運動,是一種抗議主流文化的思潮。现在已经是廿一世紀,這一種反對主流文化的思潮還合實際嗎。試想想,不少佛教组织(如佛光山)都已主流化、人間化和企业化。不錯,古時的沙門是出世和避世的,但是在現今的社会,我们還可逃避世間嗎?在宗教组织的形式上堅持依着二千五百年前的作風,這不也是一種嚴重的執著嗎?
其实佛在世時,追随佛陀的有出家衆和在家眾,佛陀根本沒有反對在家修行者有家室。佛陀在Sigala Sutta中肯定了人的種種倫常关系,包括了夫妻的关系。佛陀不単肯定六倫的重要性,更強調夫妻的关系是近乎神聖的,是值得讃嘆的。夫妻應互相尊敬,互相愛護。佛陀從來没有說夫妻間的親密关系是与修行人的生活有抵觸。 佛教中的在家修行者,一般稱為“居士“。試想,佛教在早期就有“四眾“(出家男、出家女、在家男、在家女),如果佛陀真的以为只有出家人方可修行,那佛教教團應只有两眾而巳。另外,早期佛教又分上座部和大眾部,上座部的人數少,大部是年長的比丘。大眾部人數眾多,而且多的是持進步思想的年青人。根据佛教史學家研究,現今的南傳佛教是承繼上座部佛教的傳統,傾向保守,出世意識較濃,以強調个人解脱的阿羅漢道為標準。而大衆佛教亦即現今的大乘佛教,思想比较開放,能容纳新的教理,又強調入世的修行和菩萨道的救世精神。中国的佛教在理論上是属於大乘佛法的分支,然而在實踐上却傾向出世和个人的解脱,缺乏社会的參与,甚至以为社会参与是有碍于修行。據筆者的覌察,一般中国的佛教徒,完全不理解大乘菩萨道的精要之處!故此,本文的重心是去深入了解菩萨道的修行法,然后説明為何親密关系可以作为菩萨道的修行途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