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說法者無法可說

Kenneth Leong
Jul 12, 2021

--

梁兆康

本期慧訉的主题為“金剛經究竟是説些什么“,嘉陵兄在邀稿時就引述了經中所云:“⋯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這一類的彷似語無倫次的說法,其实在般若系的大乘佛教經典中極之常見。我们作为佛教现代化的工作者就必须問 — 這一類的說法究竟有何現代意义,是真的能帮助眾生離苦得乐嗎?

對於一个没有研讀佛教哲学和歴史的人而言,我们差不多可以肯定他是無可能理解這一種般若系的智慧,亦很難見到它与原始佛教間的关系。歴史上的佛陀是公元前四至五世紀的人,而大乘佛教的興起大約是公元第一世纪的事,正好是与龍樹論師的時代相應。故此原始佛教和早期大乘佛教,两者大概是相隔了五个世纪。如果說佛陀的根本教導是“緣起“思想,則龍樹論師的根本教導是“空“。两个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說法和不同的著重点,亦有不同的邏輯。現代人讀心经和金剛經,大都感到莫名其妙,主要原因是不懂龍樹論師的邏輯。佛教邏輯和西方世界的主流邏輯大有不同,這是我们必须注意的。

然而,雖然我们大部份學佛人都不是佛教哲学的專家和學者,我们亦可以理解金剛經的主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可以從緣起思想去理解“說法者無法可說“的道理。因为就算是在早期佛教時代,佛教就已经有如下幾个基本概念:(1)自依止,(2)反權威思想,(3)自力開悟思想。以上幾个重点,其实在羅候羅比丘的“佛陀的啟示“一書第一章中就有提出,而且反權威主义在加拉瑪經中已有提及。我们要知道佛教這運動其实可以説是一个反婆羅门教的一个思想潮流。美国宗教學教授Huston Smith就曾稱佛陀為“反叛的聖者“(Rebel Saint)。佛陀曾经目睹婆羅門教中的種種不良作风和教内的腐败,亦清楚明白祭司級的優越心態(Superiority Complex)。故此我们可以想象,佛陀根本沒有意料到自己創立的僧伽,會逐漸變成另一種僵化和以權威主义掛帥的宗教!然而,人性终歸是人性,本性是難移的,而印度的宗教文化亦很難改变。故此,佛滅後五百年,我们不難想像佛教亦如它的前身 — 婆羅門教 — 一樣,又呈现種種宗教中的陋習。佛陀在印度人心目中是一个極受景仰的宗教改革家,一如西方世界中的馬丁路德一樣。但是五百年後佛教的教團又難免重蹈覆辙!這就是大乘佛教興起的社会背景,大乘佛教是另一波的宗教改革運動。

故此龍樹論師所带起的空宗般若思想,是要從這一个社会背景去了解。一个宗教一旦僵化了,就没有生命力了。其次,如果教中長者變成了特權階级,又男權至上,亦會成为精神生命的阻碍!這就是上座部佛教和大眾部佛教中的基本矛盾。由于佛教極需改革,故此在早期佛教中的權象徵和”聖言量“,都可變成批判的對象。如果在早期佛教佛陀有所“立“,在早期大乘時期龍樹則有所“破“。這就是佛教中的辩證法!佛教的歷史,一如其他的世界史,是存在于破与立之間。故此般若系列中的心經有云:“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原始佛教是説有得的,證阿羅漢果就是一种“得“,但是到了早期大乘時期,卻說是“無智亦無得“了,連四聖諦亦否定了!這就證明佛法本身亦是“空“的,是“無我“的,是隨缘而變的,是不可執著的。故此一金剛經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説“法尚可捨,何况非法“。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