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mber-only story

諸法皆佛:覺的宗教之再思

--

梁兆康

本期慧訉的主题是“四念處的修行為何重要且不可或缺?” 我認為無論你是投稿者与否,作为一个學佛人,實在應該對這题目特加思索,又深入了解。否则修行之時難免錯用功,枉费時間及精神。首先,容我作一个简短的答复。四念處在一个修行人的生命中是不可或缺,原因是没有覺醒的生命就沒有修行,也沒有佛教。一切的精神生命都是従人的覺中存在的。我们甚至可以説,不單佛教如此,在其他宗教亦如此。在佛法修行中,如無醒覺,就不能了解自己的行为對他人和對社会的影响,亦即不能修正語、正業和正命,這是关乎道德的實踐。如無酲覺,亦難體悟到其他眾生在現實生活中的苦處,故此防碍我们大悲心的生起和菩萨道的實踐。

佛陀在念處經中曾說,覺醒(mindfulness)的實踐是修行人去自浄自己的生命,又是離苦得乐的唯一途径。為何是唯一的途径?佛教中不是有很多不同的法门嗎?例如中国佛教,普遍有修禅宗和修淨宗的。禅淨宗的方法都不行嗎?只有四念處的方法才可以嗎?要了解這一重要的一点,我们就要小心细聴佛陀之所言。不是不可修其他的法門,而是若然我们要従修行得致解脱,其修行中必须有醒覺。亦即是說,四念處不是一个獨立的法門。我自己是一个修禅者。我清楚知道,在禅的修行中,雖然没有明顯地講四念處,但實質上已经有四念處包含在其中。因为覺的生命在禅的修行中極其中重要。例如越南的一行禅師,就曾説當我们吃一个橙子時,從開始去皮到入口咀嚼,他都建議我们將勄作缓慢下來,由此從吃橙過程中也可培养“覺“。走路時也一样,將動作缓慢下來。走路也可變成修定和修覺的工夫。動作慢下来,精神則容易集中,容易定。精神集中而不散亂,覺性就容易培养出來。有了覺性,就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悟出真理。

何謂四个念處?就是説在培养覺性時有四个著眼点:(1)身念處,(2)受念處(感受 — 好、壞、或中性),(3)心念處 (心理状态,例如喜、怒、哀、樂、仇恨、情欲、貪、恐懼等等)和(4)法念處。前三个念處,在一般的内覌(Vipassana)的書籍或課程已有詳細談及,故此我们無須在此多談。比较少談的是法念處。我希望籍此機會细談“法念處“。佛學者羅候羅比丘曾在他的鉅著“佛陀的啟示“一書中詳细闡述“法念處“的内涵。他説法念處是指對“法“的沉思,沉思有关於(a) 道德倫理、(b) 精神(spiritual)生命、和(c)思想界(intellectual)中的各事。而所谓“沉思“是包括了研讀、討論、交談、和審議。故此法念處牽涉的範圍很廣,但一般修行人似乎對法念處全不了解,又極忽略。

法念處包括道德、精神生命、及知性生命。什么是道德倫理的課題呢?如下的例子可能澄清一点:一个修行人如何對待一些社会問題,如同性戀、堕胎、和安樂死(euthanasia)? 又如八正道中“正命“的實踐,我们如何能随着社会和經濟系统的改变去作詷整?什么是精神生命中的課題?去思索四聖諦的内涵,又如何能従现實生活中去观和體證四聖諦,這應是修法念處每日都要做的功课。又如大乘佛教的教义中有謂“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修行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的煩惱事情去找到智慧呢?這亦是修行人每天的重要功課。至於知性方面的課題,應包括一切人文、科学、艺术、哲学、經濟學、心理学、宗教學等等科目。一切學術上知識上的事,都可作修覺者沉思的對象。因为我们可以從一切科目中悟出真理,而且一切學術思想都可能影响眾生的生計和苦樂。例如和主流西方社会的資本主義經濟學對比的,是佛教国家如尼泊爾、泰国、和不丹的經濟体系。修行人能否設立以佛教悲悯又关懷眾生的精神為中心的別類經濟系统,會較有利于民生呢?這是值得一个修覺的人以良心的標準去沉思的。

--

--

Kenneth Leong
Kenneth Leong

Written by Kenneth Leong

Author, Zen teacher, scientific mystic, professor, photographer, philosopher, social commentator, socially engaged human

No responses yet